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从本质要求、总体目标、重大原则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理念、认识和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智慧结晶,为我们各行各业起航新征程,奋斗新时代提供了从思想武装到实践行动方面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作为新时代具有显著特征的幸福产业,旅游业通过大众化旅行刺激人口规模巨大的内需消费,通过积极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共同富裕,通过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通过旅游与生态的相得益彰根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通过充当民间交流的主要媒介宣扬民族团结及和平发展的意识形态……。这一系列产业特性让旅游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属性产生了极高的契合度,让旅游业成为“美好生活的必需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游客需求,旅游业正不断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品质,加快文旅融合,朝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进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三个最大”省道定位,通过国家公园建设,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等重大举措逐渐推进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的打造。同时合理利用生态的资源宝藏禀赋,开启了产业“四地”的建设。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我们的责任使命不仅是要让青海成为“国之大者”,更要以“国之大者”的姿态来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中所需的“诗与远方”。因此,生态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是青海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必将在我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体现更大的担当和作为。《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生态旅游产业布局和业态培育发展的指导文件。《行动方案》重点行动内容包含了“制定规范标准,优化生态旅游布局,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安全有序扩大对外开放,打造重点生态旅游景区,构建生态旅游线路,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标准,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培育市场主体,培育人才队伍,加大资金投入……”等28项产业布局事项,是我们制定实施相关规划方案、政策措施和建设相关文旅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对于推动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蓝图和规划已经就位。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在今后的《行动方案》执行过程中落实政府、行业、企业主体责任,全省全行业上下同欲,有效把各自工作做实做细,在体制机制创新中寻求新空间,努力形成制度合力。通过解放思想、科学管理、鼓励行业守正创新,强化部门统筹联动,以旅游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全面推进我省生态旅游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此做以下几点分享交流。旅游在产业供给侧是服务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带动全社会各类人群就业创业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青海文旅产业直接间接从业人口达108万人,疫情三年,大量旅游从业者被迫转行,或者躺平,行业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了企业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难以提质增效的恶性循环。稳岗就业成为行业当前最为严峻的挑战。从中央到地方相关部门近年来也出台落实了一些帮扶政策,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行业纾困解难也仍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我们应旗帜鲜明地搭“旅游台”,唱“旅游戏”,不断在全社会共同营造利于旅游企业和从业者生存发展的良好氛围,提振行业坚守和发展信心。尽管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从实操层面仍不利于行业复苏发展,但随着国家防疫新二十条的发布和文旅部《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文化和旅游行业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政策的出台,人们对于旅游的消费需求也进一步被积攒,可以预见在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未来,大美青海将恢复平常的祥和与宁静,万千家庭将迎来渴望已久的旅游春天,纵情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生活的自由、舒心和美好!在大自然中,疗愈疫情带来的身心疲惫。人人参与旅游,共享旅游美好生活的愿景将更加浓厚。而我们建设生态旅游目的地,更是要瞄准不同需求层次的可以群体,让生态自然观光和人文体验,及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旅行走进大众的生活里,在生态环境承载范围内,让全民共享青藏高原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持续推进业态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应从青藏高原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认识角度出发;以生态提升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发挥生态旅游在激发生态资源自我造血,拉动我省经济内循环,乡村振兴,提高人们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丰富大众旅行生活内涵等方面职能作用。完善产品、服务供给体系,及时捕捉消费者喜好,重点在把生态资源转化为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行、摄影骑行、高端定制等领域新产品方面下功夫,培育和挖掘生态资源价值。青海不仅是昆仑山、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可可西里、柴达木、河湟谷地等一众世界级自然生态资源的“富集区”,这里还有远古文明的昆仑神话、黄河文化圈的河湟文化、长城文化圈的明长城遗址,有热贡艺术、河湟手艺、塔尔寺三绝、青绣和青海花儿、格萨尔王史诗等为代表的非遗,有各民族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诞生“两弹一星”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高原筑路精神、尕布龙赤子精神的“精神高地”。发展生态旅游更是要利用好这些内涵丰富的人文生态资源,遵从“以旅彰文,以文塑旅”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原则,传承好青海文化,讲好青海故事。疫情发生以来,旅游行业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广大旅游企业和从业者直面坚守行业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在行业政策引导下自救维持生计,并积极发扬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服务精神,参与抗击疫情的志愿工作和物资捐赠活动中,在“战疫”的特殊旅行中不忘初心,发光发热。体现了旅游人的大局意识和政治担当。我们坚信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生态旅游将会在服务我省共同富裕、加快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更高层次社会经济发展上有更大作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文/青海省西宁市旅游协会会长
杨成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