褡裢火烧
北京的小吃历来以品种多样味道独特而著称。这其中提起褡裢火烧,恐怕没有几个“老北京”不知道的。而北京最为著名的褡裢火烧,应当属位于北京前门外大街门框胡同里的瑞宾楼饭庄了。别小看这条不长的胡同,如今虽已破烂不堪,但瑞宾楼褡裢火烧的名气,却吸引着京城的不少好这一口儿的食客们纷至沓来。
褡裢火烧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味独特,故一直是北京人爱吃的小吃之一。之所以被称为褡裢火烧,是因其制作成形后,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故得此名。褡裢火烧是一种油煎食品,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宜趁热食用。按老北京的理儿,吃褡裢火烧时要配用鸡血和豆腐条制成的酸辣汤,鲜香酸辣,余味无穷。虽说现在已不那么讲究了,但瑞宾楼饭庄的褡裢火烧制作却愈加精细。
说起褡裢火烧的历史,那还得追溯到清代光绪年间。1876年,从顺义来京的姚春宣夫妇在北京东安市场摆了一个做火烧的小食摊。姚氏夫妇做的火烧与众不同,他们用手工将猪肉切肥剁瘦成米粒状,加进姜葱末,用清水打馅搅拌至粘稠。然后用温水和成软面,擀成薄皮儿,里面装上拌好的馅,折成长条形,放在饼铛里用油煎。火烧煎得了,颜色金黄,咬一口外焦里嫩,味道鲜美可口。一来二去,小摊的生意越做越火。姚氏夫妇索性开起一家名叫瑞明楼的小店,专门经营褡裢火烧。但可惜传至第二代因经营不善倒闭了。
爆肚,您吃了么
说起这爆肚,不管你是北京人还是京外人,都听说过。描写爆肚最形象最有名得词句莫过于梁实秋先生在他的《雅舍谈吃》中谈到的:“肚儿是羊肚儿,口北的绵羊又肥又大,羊胃有好几部分:散丹、葫芦、肚板儿、肚领儿,以肚领儿为最厚实。馆子里卖的爆肚以肚领儿为限,而且是剥了皮的,所以称之为肚仁儿。爆肚仁儿有三种做法:盐爆、油爆、汤爆。”这段文字生动的描写了爆肚的十三种吃法,恐怕现如今您再吃爆肚没有几家能够给你爆出这么全来的了。
有人说不吃爆肚的人不是北京人,吃爆肚的人不见得是地道北京人。只因新一代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哪儿的人,只要是好吃的,他们就会“呼朋引伴,蜂拥而上”,因此喜吃爆肚的人越来越多。当然老一辈对传统美食的热爱,也是任何一种美味不能替代的。
创自清光绪年间的百年老店“金生隆”人称爆肚冯,素以爆肚脆嫩,作料爽口为人称道。水爆各色羊肚为老店一绝。“水爆”为烹饪中的爆法之一,爆肚又是水爆牛羊肚的总称。其中爆牛肚有四种:肚仁、厚头、百叶、百叶尖;爆羊肚有九种:肚仁、散丹、肚领、蘑菇头、肚丝、肚板、食信、蘑菇、葫芦。
据目前爆肚冯第三代传人冯国明介绍,由于当时“在旗”的许多“贝勒爷”都曾在爆肚冯处吃过爆肚。各位的口味不一样,喜好爆的“部位”也不尽相同,所以逐渐形成了十三种不同品种的爆肚。
爆肚的功夫除了原料新鲜外,全在一个“爆”字上。水要量大、滚开,火力要极旺。材料入汤,三几秒钟便熟。像肚散丹5秒钟、肚板7秒钟,肚葫芦、肚领、肚蘑菇8秒钟……如果爆过了火就会老硬。
吃爆肚还需蘸作料,作料用酱油、米醋、芝麻酱、香油、豆腐乳、虾油等配成,还要加葱花、香菜、蒜汁和辣椒油。吃爆肚时一般一口只夹一块,要抹着碗底托着香菜葱蘸起调料入口。同时吃爆肚要讲究“齿感”,如果邻座的人听声音以为您在嚼一块嫩黄瓜,那不用问了您已经是一位吃爆肚的老行家了。
闲聊豆汁儿
北京的小吃叫得上名来得,不计其数,而最有北京特色得只有两种:豆汁儿和臭豆腐。而这当中得豆汁儿是只有纯正得北京人有福享受得。《北平风俗类征》介绍:“豆汁是北平特有的一种食品,别处的人既没有机会喝它,也没有胃口喝它。它的样子有点像豆浆,但颜色较豆浆稍青,而且豆浆是豆腐的前身,豆汁却是做绿豆粉条或粉团时剩下的一种液体经过发酵而成的。”正因为豆汁儿经发酵而成,有股子特殊的酸味,初次食用的人往往接受不了,故民间有种说法,“不喝豆汁儿,算不上地道的北京人”。
消逝的羊霜肠
这个羊霜肠是北京回民小吃的代表,将羊肠子内灌上血,用小火在汤锅里煮,另外一块作陪的还有羊脆骨、羊筋,具体的做法有点类似卤煮火烧。可惜了。随着时间的消失,有好多好吃的都没有了,找也找不到了。其实人和事情也一样,随着时间的磨灭,都已经成为了过眼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