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小吃《三套车》
2012-1-5 11:07:27
访问量:2865897
凉州小吃《三套车》
李 清
《天艺琴行》老板杨玉玲女士,请我品尝家乡小吃《三套车》。
我是凉州人,可是对家乡的特色小吃并不熟知。那时候一个乡下孩子,只能吃到母亲做的家常饭,后来虽在城里读中学,也只是在学校食堂吃几百人的大锅饭,还有父亲进城捎来的炒面、干粮。每到月底饭菜票用光了就只能饿肚子。下课以后,城里的同学纷纷回家,享用父母早就准备好的热腾腾的饭菜,而我们几个乡下孩子坐在教室里,你望着我,我看着你,愁眉苦脸,饥肠辘辘,没有言语,唉声叹气。为了分散注意力,抵御饥饿的威胁,有人打开俄语课本大声地朗读,有人翻开作业本,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有的人拉起了手风琴自我安慰,以此来对抗午餐的诱惑。午休时都不回宿舍,因为宿舍里富人家的孩子正在品尝家里带来的糖果、点心,我们去了那会是一个尴尬的场面。热闹的街市从来都属于有钱人家,我们很少逛街,所以,凉州城里的小吃哪一样最好,我并不知道。今天说的这个《三套车》的吃法,确实还是第一次听说。
这家小吃店坐落在肃州城里的小吃街,铺面并不大,里面的装饰倒很别致。还没进门就闻到香喷喷的卤肉味,店堂里食客们渐渐地多了起来,老板娘笑迎四方来客,招呼着服务生端茶倒水。一听是家乡人来店光顾,显得格外殷勤,腾出最佳位置让我们坐定,红润润亮晶晶的红枣煮茯茶就端上来了。
环视店堂四周,对于司空见惯的摆设熟视无睹,唯独那墙壁上醒目的广告词引起了我的注意:
《三套车》即凉州的行面拉条子、凉州卤肉、红枣煮茯茶。
凉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素有银武威之称,特别是“马踏飞燕”出土以后更加名扬四海。《三套车》之得名,源自丝绸之路的开通,各方商贾交往频繁,气运亨通的盛唐时期(这个说法缺乏说服力---笔者),历经千年,诸多名厨对其做工、选料、配方不断完善提高,形成了现在这种经济、实惠、美味的特色小吃,据说,这种吃法有开胃健脾养精提神之功效。
“拉条面”作为“三套车”的主食,自然是要特别费工夫的,不过,他的这种加工法,作为西北人,妇孺皆知,并无特别神妙之处,当然面粉的质量一定要好。
卤肉的优劣,关键在于卤汁的好坏,民间有“百年卤汁”的说法,卤汁使用的时间越长久,卤制的肉食质量、味道就越好。凉州卤肉的特色是肉质鲜嫩,香而不腻,筋道不烂,口感非常地特别。至于卤汁当中的配料,则要视各自的嗜好略有差别。这家的卤肉就采用上好的猪肉、牛肉、驴肉,多次反复卤制而成,据说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
红枣煮茯茶,被人们称作凉州的“功夫茶”,与福建的“功夫茶”有异曲同工之妙。以砂仁、红枣、桂圆、茴香等十八种原料熬制而成,古色古香红润透亮,集乡风民俗于一身,有凉州“古咖啡”之美称。
几句家乡话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饭菜的质量自然是提高了许多,让我们食欲大增,品尝起来有滋有味,回乡的感觉油然而生。
凉州、肃州同处河西走廊,祁连山的雪水滋润了她,养育几百万儿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中西交汇的文化特色,形成了质朴、善良、热情、豪放的民俗、民风。饮食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们擅长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唱起歌来都是粗犷高昂的格调。
凉州,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口密集,农耕文化给了它足够的发展空间,是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来商贾云集。在唐朝就很繁荣发达。离省城兰州很近,所以人们头脑里的商业意识比较强,咱们肃州城里的彩虹桥市场,大部分店铺都有凉州人的踪影。他们能把普普通通的拉条面、卤肉、茯茶撮合在一起,起了一个并不俗套的名字《三套车》,还堂而皇之地说它是起源于盛唐时期的地方名吃,把它的历史印到广告词里,悬挂于大堂之上。当然人们无法也没有必要去考证其说法的真伪,但单凭这一点,足以证明凉州人聪明。
我们肃州也是丝绸古道的重镇,历史文化灿烂辉煌,地方名吃名目繁多流派各异。“糊锅”小吃,肃州独有,关于它的传说多次见诸报端,有人撰文说它是什么“宫廷盛宴”,也有人说其来自“牧羊娃”们的会餐,但无论如何,“糊锅”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没有普及到其他州、县?如果聪明的肃州人能把“糊锅”很好地研发、包装,像凉州人推销“三套车”一样,走出去!那肯定是一件功不可没的好事。
2009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