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纪行之六:从柳园到敦煌
2011-12-2 10:27:39
访问量:2885835
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
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 立即修改 | 关闭
湖山游侠的个人主页
登山观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原创-诗歌游记摄影】丝绸之路纪行之六:从柳园到敦煌
2011-11-08 22:39:16| 分类: 原创-游山玩水| 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
从新疆乌鲁木齐到甘肃敦煌,国内游客一般选择从乌鲁木齐乘火车到甘肃柳园,然后转乘汽车前往敦煌。由于昨晚列车延误三个多小时才出发,我们到达柳园时已是中午12时。
从新疆哈密到甘肃柳园、敦煌,沿途都是茫茫的大戈壁,砂砾遍野,杂草丛生,一片苍凉景象。内地游客骤然降临这片广袤无垠的不毛之地,一定会联想到那首流传逾千年的鲜卑族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过,这里不是内蒙古大草原,没有那么茂密的野草和羊群,只有铺天盖地的沙尘暴,因此只能称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石头砸野狼”了。
行进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冥冥之中耳际传来汉唐时代千军万马的厮杀声,以及硝烟过后丝绸路上西去东来的驼铃声,我感到的不是苍凉而是神奇。历史留给这片土地的精彩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
1. 神奇的柳园
41年前的8月中旬,我在青海格尔木执行“三支两军”任务期间,同西藏石油公司格尔木油库“革命委员会”的地方干部老Z去甘肃玉门油矿调研,曾在敦煌和柳园住过三天,虽然时间很短,但是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柳园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当年叫安西县)西北部,南距敦煌市123公里,西北面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接壤。柳园虽然只是瓜州县的一个镇,但是它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社会和产业结构却十分奇特。
柳园西南方向10公里处有个叫红柳园的古老村落,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公元前121年春夏,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挂帅西征,曾率兵在此驻扎,与匈奴进行过两场“河西大战”。第一战歼敌8960余人,枪挑卢侯王和折兰王,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第二战歼敌3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大小瘀氏、匈奴王子64名和相国、将军、当户、都尉63人。经此两战,匈奴被迫投降,不得不退回焉支山北,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柳园本来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1958年5月兰新铁路在此设站后形成集镇,从此成了连接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省区的陆路交通枢纽。1960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设镇级建制,1986年改为副县级镇,现辖五个社区居委会,居住着汉、回、蒙、藏等多个民族,常住人口12000人。
作为建制镇,柳园有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外省户籍的单位和人口多于本地。现有外地驻柳单位176个,其中以青海和西藏居多。柳园火车站隶属乌鲁木齐铁路局哈密车务段,其最大的客户是青海油田物资装备公司柳园中转库,该中转库有8条专用线,每年的货物吞吐量在40万吨左右。其次是西藏驻柳园各单位,有一条长2.8公里的西藏专用线,用货运员的话说“这条专用线其实就是西藏自治区的铁路。”
二、没有农业人口。 由于柳园是因铁路建站而形成的戈壁集镇,其传统产业以仓储和交通运输业为中心,带动其它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当地政府依据“工业强镇、资源富镇、项目兴镇”战略,正着力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以当地的矿产资源发展铁精粉生产、球团烧结、生铁冶炼铁产业链,以及硅锰合金冶炼、水泥、耐磨材料、化工石材等产业,以形成独具特色的矿产品加工基地。
三、没有地下水。柳园只有沙石遍野的戈壁滩,没有地下水,过去生产生活用水全靠用火车和汽车从别处运来(不知现在的自来水是怎么解决的)。41年前出差在柳园住下后,同行的老Z带我去他的一位老同学家做客,他们都是甘肃平凉人。席间聊天中,老Z的同学提到,三年前柳园两大派群众组织搞武斗(“文革”初期),铁路和公路一时中断导致缺水,两大派群众组织只好停火谈判,共同派出武装人员押运水车。
艰苦的自然环境,培养出柳园人团结互助的情操,这里的人不论自己的户籍属于哪个省区,对外都自豪地称自己是“柳园人”。
乘坐旅行社安排的中巴车从柳园站出来不远,我突然发现一处大门口悬挂着“西藏自治区驻格尔木办事处柳园分处”的吊牌,马上掏出相机拍摄,结果中巴车一晃而过,镜头中只留下这段“西藏专用线”。
那个吊牌可太有意思了,一个单位的名称中竟然出现三个省区的地名。西藏自治区驻格尔木办事处是一个地师级机关,42年前我所在的野战师陈副师长任“西格办”革委会主任。下属8个县团级企事业单位,“支左”两年中我先后在3个单位和办事处机关呆过。
然而,柳园毕竟是一个镇,而且是中国西部比较偏远的镇,距离“繁华”还有很长很长的路程。
离开柳园站约一刻钟的车程,就进入敦煌地界。正在建设中的瓜星高速公路将从敦煌境内穿过。
瓜星高速公路从甘肃瓜州县至新疆星星峡镇(甘肃与新疆交界处),建成后内地游客自驾车去新疆就十分便捷了。
左边(东面)几十公里处是瓜州县城,有一处历史遗迹——锁阳故城,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1960年代前期我上高小时,从邻居家借到一本首尾残缺的繁体字小说《薛丁山征西》,前部描写初唐征西大元帅薛仁贵率军攻占锁阳城后,被哈迷国大军围困数月,断粮后全军将士只好采集野生锁阳(戈壁滩上的一种寄生植物,类似于川藏高原的虫草)充饥。好在突围搬兵的老将程咬金从长安引来二路元帅薛丁山(薛仁贵之子)大军,方才解了锁阳之危。
进入敦煌境内约半个小时,戈壁滩上的植物逐渐增多。所谓增多并不是种类增多,而是比较密集了,品种还是一种——红柳。没有去过大西北的人,或许也都听说过沙漠红柳。这种灌木根系特别发达,生命力极其旺盛。别看它长得不高,也不粗壮,可它的主根可以延伸到沙土下数米深10多米远,根系部分体积比枝干部分还多。用“沙漠红柳”来比喻那些在艰难困苦条件下坚韧不拔、顽强奋斗、成绩显著的人们,再贴切不过了。
1970年冬天,我在青海格尔木“支左”期间,由于地方食堂煤炭供应不足,我们班主动提出去几十公里外的柴达木盆地打柴——拣拾干枯的红柳。进入沙漠沟壑后,我以为抓住枯干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拔起来,谁知猛地一用力摔了个趔趄,拔出来的树根足有五六米长。都是20岁左右的小伙子,相互较劲越干越欢,不到两个小时就装满整整两卡车。单位食堂送来午饭,2两一个的大馒头,一位块头较大的甘肃武威籍农村兵一口气吃掉10个,让我们这些成都、北京、上海的学生兵目瞪口呆。
越接近敦煌市区,戈壁滩上的红柳越多越茂密,甚至有人家在路旁摆摊兜售哈密瓜。敦煌地界与新疆哈密地区接壤,这里的农民也种西瓜、哈密瓜和棉花。
进入敦煌郊区,路两旁有很多高大的胡杨和白杨树,地里的庄稼也长得很茂盛。将敦煌喻之为沙漠绿洲一点不过。
2. 神秘的敦煌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南枕连绵起伏的祁连山,西接黄沙遍野的罗布泊,北靠怪石嶙峋的北塞山,东接奇峰突兀的三危山,面积3.12万平方公里。敦煌属暖温带气候,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人口18万多,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敦煌因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先秦时期,敦煌居住着几个游牧民族部落。战国末期至秦代,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西汉初期,匈奴赶走大月氏人,占领敦煌并逐步向东南扩张。汉武帝继位后战胜匈奴并打通丝绸之路,巩固河西地区。自西汉设郡到西晋末的数百年间,丝绸之路虽几经兴衰,但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地位迅速提升,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政治、军事、经贸和文化重镇,以致在唐代时期达到鼎盛。两宋时期,敦煌分别纳入西州回鹘和西辽版图。元朝统一后经敦煌远征东欧,再度使丝绸之路呈现经济文化繁荣景象,期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经敦煌来到元大都,被元世祖派往中原各地视察,20年后著述《东方闻见录》,轰动西方世界。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派兵三路平定河西,修筑嘉峪关明长城,在敦煌设沙州卫。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明王朝下令关闭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边城。清康熙后期渐次收复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1725年)在敦煌重建沙州卫,并从各地移民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屯田,使敦煌成为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将沙州卫升格为敦煌县,隶属安西州。直至新中国建立,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敦煌市。
特殊的地理位置、奇异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长河,给敦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其主要名胜古迹有:
1.莫高窟 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
2.鸣沙山 位于敦煌市南郊7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由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
3.月牙泉 在鸣沙山下,古称沙井,俗名药泉,四周沙丘环绕。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
4.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敦煌西200公里处,分布区长宽各10公里,土丘高10-20米,长200-300米。位置在古玉门关外,丝绸之路北线由此通过。
5.敦煌古城 位于敦煌市至阳关公路的南侧戈壁滩上,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造沙洲古城设计建造而成,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
6.阳关 古址在今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阳关镇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北上西域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阳关闻名天下。
7.玉门关 古址在今敦煌市西北71公里小方盘城(一说位于大方盘城),为汉代长城西段重要关口,历代内地通往西域的门户,因昆仑山采集的玉石须经此地运往中原而得名。唐代著名诗人王之焕的《凉州词》(又名《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让玉门关名扬千古。
8.三危山 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与莫高窟交相辉映,在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一道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亮丽风景线。三危山东西绵延数十里,主峰隔大泉河与鸣沙山相望,“三峰耸立,如危欲堕,故云三危”。
1970年8月12-15日,我在敦煌呆过两天住过两晚,留下两大遗憾。
一是12日下午从青海大柴旦搭乘顺路军车抵达敦煌,购买到去柳园的车票是13日下午14:30。有整整半天的空闲时间,我打算去莫高窟看看。同行的老Z说,虽然去莫高窟只有50华里,但里面十分荒凉,没有客运班车,甚至来往的车辆也极少极少,半天时间你根本无法参观莫高窟。我只好放弃了。
二是14日中午从柳园搭乘老Z同学单位的顺路货车返回敦煌,由于当日和第二天客运车票售罄,为了早日回到格尔木,我们在交涉乘坐青海某石油局车队油罐车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段与香烟有关的悲欢离合故事。当天下午,经敦煌客运站站长介绍,我们从站长手中买到青海某石油局车队一辆油罐车两个副驾位置的车票,由于我和老Z都不吸烟也就没想到给驾驶员递烟,第二天早上驾驶员提前开车跑了。醒悟之后我立即买来香烟与该车队另一名油罐车驾驶员边吸烟边套近乎,加之他是南方人,又当兵去过朝鲜,最终我们没再花钱就乘坐他的车回到了格尔木。当然,从此我就染上了吸烟的恶习,一吸就39年。
长期折磨我的两大遗憾,由于前年8月15日在成都续完《戒烟歌》并成功戒烟,算是终结一个。另一个遗憾,今下午就将在原产地敦煌还愿,至此功德圆满。
请看下集:敦煌莫高窟
原创作品 引用和转载须经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