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游记
2011-12-2 10:18:46
访问量:2886130
五一和首长、老叶、付璐、星爷、倪晶,借五一之闲,游玩庐山,得以一睹匡庐天然风彩,人文意象。
庐山得独厚而不独享,为江山添胜,无数文人骚客更是和庐山有着解不开的千丝万缕之情节,这情节大概就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风流以及自然山水独有的审美意韵。
首长说,游完了不写游记相当于没游。于是打算写篇游记,但只惜笔下功底尚浅,对这从不缺少文人赞誉的庐山不知从何下笔。 当年李白登上黄鹤楼,看到崔浩题诗,尚只能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我们在这舞着干瘪的文墨显得有点大不敬吧。
“去看看余秋雨先生的游记,临时抱抱佛脚,特补大补”,首长说。一看,果真有一篇庐山游记,看完了,还是大而化之的文化散文,庐山与文人对应,开发和文化等等,显然秋雨先生避小求大,满腹牢骚,提出些看似深奥的形而上的问题,不过不知他自己想明白没。
秋雨是乘车上山的,而我们是背着笨重的行李帐篷徒步登山。其艰难和劳累绝对不亚于古时庐山交通不畅,路途险阻时谢灵运,徐霞客,慧远,等登山所面临的困难。轻装上阵自有一份轻松愉悦, 行李笨重也自有一番不同的体验。秋雨所感的我们能感,我们所感的秋雨先生不一定体会得到哈。
一
“东林圣地十八公,千古庐山一清风”,瑰丽的匡庐,襟扬子江而带鄱阳湖,在白垩纪已经形成其壮观的地貌。横亘天地的瀑布飞流留下诗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恣意想象;云雾缭绕的山水早有“湖山云里锁,天籁雾中鸣”的大写意;奇峰叠嶂引发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思。“只疑云雾窟,尚有六朝僧”更是说明庐山文化的深不可露。
前人的渲染, 已让我们对庐山慕名久矣。
是从三叠泉处小门爬石阶上山的,狭窄的青石台阶,三千有余,拾阶而上,沿途石涧溪流曲折而下,偶有小树从路中立起,如同设立的关卡。山势愈高,台阶陡峭,过五座石桥,前时平常山水突然变换另外姿态,险峻的山崖骤然屹立于视野,有飞瀑直泻而下,冲入山潭,逸出阵阵清风。继而向上,云雾渐生,环绕险峰,意境清凉,悄怆幽邃,又有一束白流雷鸣电闪,气吞河山的滚腾而下,仰观不见顶端,仿若此水从云端泻下,从半空而来。三叠泉过两叠,美哉胜哉,名不虚传。天色不觉渐晚,不得加快上山步伐,此时双腿早已酸疼难忍,加上背着笨重的行李,只能走走歇歇,这样也让我们不至于匆匆邂逅而过,能够好好欣赏着人间仙泉。第三叠泉水笼罩在夜色和雾之中,只听到冲击山石的滔滔之声,我想见到前面两叠,第三叠不见更好,给自己点留白,就怕想象不出其壮美。若是反过来从三叠到一叠,飞流直下,被山峰截断,聚势再发,俯冲,如飘扬舞裙,再落入幽潭,投入大山怀抱,遂收敛,化作溪流而下,也是不同风味。
南宋之前,三叠泉一直藏于深山人未知,李白游过大口瀑布,留下千古绝句,但没到过三叠泉,我想如果他游完大口瀑布再去看了三叠泉,可能也会瞠目结舌,难以合适的诗句来向这山水表白。朱熹在在白鹿洞讲学,没有发现三叠泉,后来叫人画像给他看。山水画写意,写虚,写实,粗细线条,可以画其形,难摹其意,可以写其意,难表其声,纵能在水墨上画出声音,也难以有亲临的那分感动与忘我。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此话不假。
正是: 三叠泉水万重势,只应破天云中来。
天黑时,终于到达山上平地,在山上老汉指引下,我们继续赶路寻找露营地方,山上已经没有人影,远处仿佛若有光,潺潺山泉,幽咽鸟声,空旷的脚步,第一次行于这般夜色,撩人矍心,空如孤峰。路上,突然听到咕咕水声,用小电灯一找,原来石板路下有一水窟,有泉涌出,纯净清冽,真是一个惊喜的发现,拿来水杯尝了尝,甘甜可口,滋润口舌,实乃仙水,遂倒掉所带矿泉水,装上泉水,如获至宝。
前面有房子,前面是空着的走廊,恰好用来搭帐篷露宿,真是为我们准备的。走了一下午,脚力已尽,放下行李,堆在一旁,竟是如此之多,不禁觉得我们真是有些折腾。不过在外露宿的兴奋感已经让我们忘掉劳累,身心愉悦。搭好帐篷, 铺上垫子,我们一起聊天游戏。快到凌晨才钻进帐篷休息,闭上双眼,远处山涧水流,孤鸟鸣叫。想到一句:
枕中云气千峰静,床底松声万壑雷。
二
翌日,沿小路登五老峰 ,石阶向上延伸,两旁青松杂花,,山中杜鹃盛开,相互照应下,这路也显得别有风致。由于昨日劳顿,今日体力更有不济,但“脚力尽时山更好”当爬上峰顶,大风起兮,云淡天高,山石壁立,临空俯视,想象自己化作苍鹰,停歇在山顶古松,作欲俯冲之势。徐志摩上山感慨“这眼前刹那间开朗——我仿佛感悟了造化的无常”,有点娇柔的小家子气。欧阳修来过,大呼:庐山高哉,几万仞兮。我们气喘吁吁的爬上山顶除了不由自主的狂吼几声还能做出怎样的主动呢?不过游人很多,狂吼尚且不能,空谷回响中吐尽俗气更不能。
五老峰下来,经大口瀑布,瀑布尚在,不过已经不复当年天河直泻之势,倒是游人拥挤,热闹非凡,多是会吟着那首诗的慕名者。
含鄱口上可以眺望鄱阳湖,赏湖光山色的最佳之地,不过由于不知方向,未能看到鄱阳湖,就匆匆走过。
从含鄱口到了植物园,之前看过章诒和一篇文章,得之陈寅恪的墓在植物园。于是非常想去看看,植物园里各种奇花异草,珍惜植被,一种淡紫色的杜鹃非常漂亮。园中一小坡上,竖着几块未经雕琢的石头,上面行书刻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考。看到这几个字,我就知道这就是陈老的墓碑。高一点的石柱上刻着碑铭:陈寅恪唐夫妇永眠如此。简单朴素的石碑,行云流水的文字,周围静谧安详的环境相互映衬,这个凛然傲骨,独立自由的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清瘦形象跃然眼前。“一身负起至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这位做学问做到双眼失明,最后在文革中坚守品行,遭到迫害,老泪从失明的眼睛纵横而下的学者让我心生景仰。在墓前磕了三个头,以示追慕,敬仰。
乌龙潭,黄龙潭,三宝树未得一看,就匆匆往牯岭方向赶路。途径毛泽东故居,博物馆,庐山会议会址,美庐……一路多人文历史名胜,车辆行人渐多,熙熙如繁花闹市。故居,会址让人缅怀那段历史,庐山宣言的发表,抗战格局的转变;庐山会议反左到反右到政治斗争,导致后来的严重错误。我们脚下都是泽东,彭老总,恩来曾走过的路,某某角落可能主席遇到恩来,说了什么什么话。美庐是蒋介石官邸,去时已经关门,西式别墅,庭院深深,当年毛泽东到美庐高呼:蒋委员长,我来了。那种傲气和自信尚在。毛蒋故居得以共存庐山之中。
天黑时到了牯岭镇。小镇霓虹闪烁,车水马龙,洋楼别墅,商铺林立,繁华不亚于武汉。原来在这庐山之中,尚有繁花藏匿呀。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谷,1985年第一座外国人搭建的石屋出现这里,自此庐山便成为西风东渐,西方文化入侵的见证。路过派出所,看到外面宣传栏上写着:云中警察,呵呵,这不是“天兵天将”吗!牯岭位于庐山中心,各奇观名胜捧起这颗现代化“明珠”,有点像郭沫若说的,天上的街市,也是人在文化和自然面前那种王者心态的展现。不过,这小小牯岭的繁华和整个庐山的雄奇俊美,云锁雾绕,佛影仙踪,名士遗风相不相协调还值得商榷。
庐山大概很早起起,就成了放逐和归隐之心的一片圣土。谢灵运的木屐踏入这无人烟的美境,陶潜所写的悠然见南山也是这庐山,苏轼一生放逐,亦在西林壁题下名篇,白居易草堂仍然安详的立于花径……
这些古代的文人,风流洒脱,都有一颗,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出世之心,可是他们的秉性却难和世俗相容,往往在碰得头破血流后被出世。庐山张开怀抱,收留了他们放逐的心,让他们找到灵魂的归宿,面对孤寂之境,面对绝色山水,面对高峰奇石,俯瞰天下,其心已解脱,其豪迈风流尚存,自古文章憎命达!
如今庐山成为繁花之地,是否还能成为放逐之心的一片净土。或者凡夫俗子希望来庐山释放下俗戾之腐浊之气,开着车子的,坐人力骄子的,甚至坐直升机的,蜂拥而至……庐山容得下吗?
吃过饭,就匆匆安营,走了一天,筋疲力尽,晚上狂风怒吼,摧枯拉朽,欲要掀翻我们这群不速之客(不住宿之客,哈哈)的帐篷,这大概是听到的最大的风。庐山为何狂吼,是在愤怒还是在狂躁?
从五老峰下来后,要么是锦绣细致风景,要么是人文历史,要么是街市商贾,各色特产纪念,没有山的大气磅礴。戏称:自然景观费脚力,人文景观费财力。大家气象以揽入心中,再观小巧玲珑,除了脚累,就是不愿掏钱了。
三
再次日,起了个大早,把行李寄存在认识的一朋友的旅管。这下如脱缰的野马,一身轻松,走起路来有飘若轻鸿,矫若惊龙的感觉。真的是久在樊笼里,复归返自然。几分钟就走到了花径,白乐天那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无意步入此中来”让花径名扬,只可惜我们去时山寺桃花已经凋谢,无法一睹乐天所赞桃色。园中是白居易草堂,内列白居易生平事迹和所著诗文,堂中有有个“以名作诗”的摊子,为游客现场作包含姓名的藏头诗,一看,先是一惊:这家伙也忒大胆哈,敢在白居易眼皮底下耍这行,简直邪乎了。一想关公面前耍大刀的作诗摊子何其多也,昨日在大口瀑布那里碰到一个,首长心血来潮,还真让其作了一首,题在扇面上。以这吃饭,还算有点墨水,诗云:黄河九曲向东流,罗曼蒂克天道酬;青城旭日泽万物,华夏儿女展风流。
诗写的还有点气势,我跟他说,有毛泽东风范。那人立马骄傲起来,一般人写不出来呀。可是我说的是毛泽东中晚年的政治诗,气势尚在,诗韵尽失,拼凑柔合而已。
游赏花径,只有些杜鹃和盆景可看,不敢在乐天眼下舞文弄墨,但借其大名写得一句:
只恨踟蹰来步晚,山寺桃花不待人。
花径出来就到了仙人洞,从一围墙的门洞进入,眼前突然开阔,高山险峰矗立在眼底,还真是另有仙境洞里藏,别有洞天。沿着山壁上的小路前行,所见之山时而清秀,时而挺拔;时而开阔,时而险阻;时而平缓时而陡峭。成岭成峰,各有不同,的确无限风光在险峰。俯视山脚,良田万倾,据说那里正是陶潜悠然见南山的地方,我们是赏景南山上,悠然会陶潜 。
仙人洞是我们游玩的最后一个景点,至此,走马观花的游了一下庐山,更多秘林胜地没看,日出云海也未得一见。踏上返程车子,欣然回汉。
遂作此记,拖拖踏踏几千字,本求简练,但庐山“一步一景,各有风趣”能写的确实太多,赘述之余,权当给自己留念。写得浅陋,庐山之美在山水,庐山之深在文化,中国山水文化独有风韵。牯岭那段有点秋雨体的味道,见笑。
抛砖引玉,期待附录细腻的笔力,首长大气的抒怀,倪晶清秀的文采,老叶星爷精彩的游记。
后记:未经详细规划的行程有点紧促,遇到些小波折,但结果总比预想好,有些未知因素也增添旅程的惊喜。出来游玩,就要怀着一颗愉悦的心,就算被困大雨中,就算不得不露宿街头,只要向往着美丽的风景,仍然会释怀愉悦。自带帐篷,行李笨重,背着大包上山下山,如同佛佛西,过往游人皆惊叹,更多人向往山中露宿的体验,这样的旅游,像是带着镣铐的起舞,有体力的竭尽,更有登上顶峰的释放,两个女孩有爬山吃苦的准备,但可能没料到走两天山路如此艰辛,辛苦她们了。路上碰到很多好人,给我们送开水的当地居民,为我们指路的热心游人,帮我们买票的地大朋友,出门在外,都是朋友,少分戒心,多分热情,不贪小便宜,自然而然的交往。庐山定会再来的。
人生或许本就是一次背负着樊笼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