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列佛游记的道德教育内涵
2011-12-2 10:08:39
访问量:2885885
摘要: 乔纳森斯威夫特有意地采用了游记文学的形式作为表达道德教育思想的一种有效载体; 其代表作品格列佛游记首先在微观上探究了利立浦特和慧胭两种不同教育模式下的道德教育, 然后又在宏观上把道德教育的议题拓展到全人类。斯威夫特深知人性中具有难以消除的阴暗面, 因此他在格列佛游记中流露出对人类道德教育的某种忧虑和怀疑。
关键词: 格列佛游记; 讽刺; 道德教育代发EI论文
在英国杰出的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品格列佛游记中, 斯威夫特讽刺的矛头主要指向了人类的理性和道德问题。理性和道德与教育之间的联系时密不可分的, 理性是对人实施教育的前提和目标, 而人类道德的存在必然以理性为基础, 人的道德提升必须依赖一定的教育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如果人的确像斯威夫特描绘的那样毫无理性可言, 那么有关人类教育的一切美好设想和宏伟目标都将无法实现。而且, 西方人文主义始终无法建立在关注人之本身的基础上, 导致其无法实现提升人之道德的目的, 加之启蒙运动对理性的过度重视严重削弱了人文主义精神的作用, 因此格列佛游记中人类必然会道德沦丧, 西方几千年以来精心构筑的教育大厦就成了空中楼阁。格列佛游记以超级讽喻的形式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严肃道德问题,既对人类犯的过错提出了反思, 又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警示。一游记体裁的教育目的游记是斯威夫特时代十分盛行的文学体裁, 18 世纪的英国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游记作品: 在小说方面有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斯摩莱特的蓝登传和菲尔丁的约瑟夫安德鲁斯传等名著; 在散文方面有斯蒂尔和艾迪生的一系列优秀作品。游记文学的大行其道自然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阶段, 海外掠夺和贸易产生的巨大财富极大地刺激了英国人, 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十分渴望走出国门, 到新世界去探险或淘金, 笛福塑造的鲁滨逊就是这样一群人的典型例子, 同时, 一些古典主义作家还在洛克思想中找到了倡导游记文学的哲学依据。洛克哲学非常重视经验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而旅行无疑是一种增长经验的好方法, 因此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游记文学的元素。游记文学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一位旅行者在较短的篇幅中即可畅游世界, 对于旅行者而言, 旅行本身就是一个增长知识和接受教育的过程, 同样, 读者对游记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也会产生类似的功效。显然, 斯威夫特对游记体裁的选择是有意而为之, 格列佛游记注定会承载一定的教育意义。格列佛游记的主人公格列佛是一位博学多闻和正直诚实的医生。他在多次航海中屡遭劫难, 不过劫后余生的经历却构成了他的奇异之旅: 他先后到达了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日本和慧胭国。格列佛可能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戴眼镜的英雄
[1] , 他详实记录了四次异国之旅, 认真考察了各国的人文和社会状况, 并巧妙地结合历史和时政加以比较和评论。斯威夫特笔下的人类社会是肮脏而污秽的, 人的本性是贪婪和堕落的, 他对此都给以辛辣的讽刺和猛烈的抨击。如果说格列佛游记中的人类已经堕落到麻木不仁的地步, 那么格列佛医生正是以讽刺为一剂猛药, 试图唤醒人类久违的良知。医治人类肌体的疾病, 需要良药; 医治人类精神的疾病,则需要教育。该作品以辛辣的讽刺不断地刺激着人类的神经, 试图警示人类, 唤起人类的觉醒。在慧胭国游记的第十二章, 斯威夫特写道, 像我这样到过许多遥远国度的人,而这些国家都是英国人或者欧洲其他国家的人很少去的地方, 如果把海上或陆地上的奇异动物描写一番那是很容易的。但是游记作者的主要目的是使人变得更为聪明、善良,举出一些异乡的事例, 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来改善人们的思想。
[ 2]二两种教育模式中的道德教育格列佛在书中向读者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 利立浦特模式和慧胭国模式。在第一种模式中, 利立浦特王国的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聚集到公共学校里, 接受集中管理的教育; 在漫长的学习期间, 孩子们与父母每年只能见到两次, 而且每次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父母在看望孩子时不可以对他们随意示爱, 更不准带给他们玩具和糖果之类的礼物;学校甚至禁止孩子们与仆人交流, 并对产生不良影响的女仆给以严厉的惩罚。不过, 利立浦特的孩子们并没有按预想的轨迹发展, 该国独创的教育制度并未培养出品行优良的人才, 读者透过格列佛的眼睛可以看到那里的国民贪婪、狡诈、甚至忘恩负义, 最终还是由于具有人类堕落的天性而产生那些臭名远扬的腐败政治。代发EI论文
[ 3] 不言而喻, 利立浦特王国的教育是不折不扣的失败。在第二种模式中, 慧胭国青年男女( 马)们要培养吃苦耐劳, 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 与利立浦特模式的差异之处在于他们并没有进入公共学校学习, 他们的进食、功课和体育活动都在父母的监督和指导下完成。因此, 格列佛游记中的两种教育模式可以概括为学校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模式。斯威夫特对此类不切实际的教育形式的批判, 实质上反映出教育在抑制和消除人性阴暗方面存在的局限性。结合斯威夫特所处的历史时代来看, 慧胭国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国绅士教育的特点。绅士教育思想是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 它的宗旨是培养绅士型的资产阶级实干家。英国绅士教育思想产生于16世纪末, 在17世纪得到发展, 它前期的倡导者约翰弥尔顿通过颂扬绅士教育理念, 反对传统的教会教育和其他脱离实际生活的教育方式。英国哲学家兼教育家洛克是绅士教育的后期倡导者, 他的教育思想对英国教育产生过深远影响, 这一思想有两个基本特点, 第一是贵族性, 注重贵族子弟的教育; 第二是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教育是培养儿童的理想模式。洛克提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绅士, 绅士要举止文雅、有德行、有智慧和才干, 他认为因为一旦绅士受到教育, 上了正轨, 其他人自然很快地就能走上正轨了。
[ 4] 洛克有过担任家庭教师的经历, 他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主张通过家庭教育来培养绅士。在格列佛游记中, 慧胭国中实施的教育十分接近家庭教育的模式; 同时, 该国的各种马根据肤色的不同而界定为主人和仆人两个阶层, 格列佛在描绘他们时使用了高贵、种种美德、理性动物等词语, 这一切表明慧胭国的教育完全符合绅士教育的要求。体育是绅士教育的基础, 体育的最高目标在于培养强健的身体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格列佛游记中对这一点也有所体现, 慧胭国的孩子们要在山岭上和碎石地上奔跑以练习体力、速度和耐力; 青年每年要定期集会表演跑、跳等技能本领, 体育是慧胭国民教育子女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综上所述, 慧胭国可以看作是实践洛克绅士教育的一个理想场所。德育和理性也是洛克绅士教育关注的对象。洛克说: 一个没有德行, 不懂人情世故, 没有礼仪, 却有成就、价值的人, 哪儿都是找不到的。代写EI论文
[ 5] 德育的目标在于使精神保持正常, 使他的一切举止措施, 都合乎一个理性动物的高贵完美的身份,
[6] 格列佛对慧胭国国民的顶礼膜拜正是来源于他们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和理性。格列佛在到达慧胭国之前的经历表明人类的道德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为无论他的同胞欧洲人, 利立浦特的矮人, 布罗布丁奈格的巨人, 还是飞岛国的国民在思想或行为上都有悖于人类的基本道德准则。格列佛在与耶胡和慧胭接触之后, 便开始思考人类是否真如他们自己宣称的那样具有理性。慧胭国民对人的理性也表示怀疑, 他们认为人类是凑巧得到了一点理性的一种动物而这点理性又有着严重的缺点人类与该岛上的耶胡弟兄一样堕落腐化。
[ 7] 。斯威夫特在给亚历山大蒲柏的一封信中曾直接写到: 人并不是天生的理性动物, 只是偶尔会做出一些理性的行为而已。
[ 8] 道德和理性是实施教育的两个重要目标, 也是人所以成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但是格列佛游记中的人类既无道德又无理性。这就不免使人怀疑洛克培养绅士的家庭教育的实际可行性, 虽然从理论上而言它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形式; 但它只适合靠四蹄奔跑的马却不适合直立行走的人。显然, 斯威夫特笔下的人类教育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三西方整体道德教育格列佛在布罗卜丁奈格有幸进入皇家图书馆, 他借阅了很多有关历史和道德的图书; 他十分喜欢一本关于道德的小册子, 这本书概括地介绍了欧洲道德学家经常谈论的问题。格列佛每到一处都要学习当地的语言, 考察各地的风俗习惯, 了解所到之处的地理人情, 这期间往往夹杂着对当地居民德行的品评。格列佛游记中提到了利立浦特人选拔人才的一种特殊方法, 他们宁愿选择那些品行高尚, 才能平庸的人, 也不会选择那些有才无德的人, 他们坚信一个才能出众但品质恶劣的人会给社会带来致命的危害。对人的不道德行为的批判贯穿在格列佛游记的始终, 德行成为格列佛评价人的基本出发点。格列佛四次出海探险旅行, 与其同时, 他也对人类道德进行了四次察; 不过他在每次考察中看到的大都是人类的不道德行为, 他逐渐认识到无论哪里的人在本性上都存在丑陋的一面。在利立浦特, 他看到了当地人的腐败、贪婪和忘恩负义; 在布罗卜丁奈格, 国王使他认识到你( 格列佛)的同胞中, 大多数人都是大自然让它们在地球上爬行的最可憎的害虫中最有害的一类。
[ 9] ; 在勒皮他岛, 格列佛见识了哲学家的傲慢和迂腐; 在巴尔尼巴比, 他邂逅了科学家的愚昧和无知; 在慧胭国, 他看到了耶胡的品行恶劣并难于教化。在整个游记中, 格列佛除仅对两位船长、小保姆和贝茨先生等少数人的美德稍作赞扬外, 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揭露人的恶行, 展示人性的阴暗面。斯威夫特在揭露人类道德沦丧时可谓是面面俱到、鞭辟入里, 在格列佛描述的世界中, 人们的不道德行为几乎接近了人类作恶的极限。在格列佛游记中, 人类的恶劣行径已经令人发指, 他们的罪恶几乎不可饶恕; 如果仅从道德角度来看, 人类已不再是地球上的优等物种, 因为在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其他动物的原始兽性行为已毫无差异。如此尖刻的讽刺必定刺入每一位读者的内心, 促使他们在蒙羞之后能够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和本性, 拷问自己的道德和良知。人类可能很早就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种种弱点, 并试图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抑制或消除。纵观整个欧洲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 不难发现对道德教育的重视贯穿其始终: 古希腊哲人赫西俄德, 毕达哥拉斯, 普罗塔哥拉,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都在各自的著作中论述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认为道德原理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课程; 近代教育家夸美纽斯把培养德行看作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 并认为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十七、八世纪的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把德行放在比智育更重要的地位。在世俗的道德教育外, 还有对西方世界精神生活影响深远的宗教教育, 基督教传播的宗旨之一就是教化人类和提升人类的道德水准。斯威夫特虽然身处圣帕特里克教堂教长的位置, 但他却尽量避免使格列佛游记显露出明显的宗教气氛。格列佛是一位普通医生, 他出海航行的目的无非是养家糊口, 游记的记录以世俗的视和语调完成, 书中的讽刺也大都针对世俗的人和事。格列佛既没有天路历程中基督徒的那种惧艰难险阻, 终于到达天国的使命感, 也不像笛福笔下的鲁宾逊那样每天都虔诚地祈祷和忏悔, 他甚至在大难不死后连一句感谢上帝的话都没有。单从字面上来看, 格列佛游记与基督教似乎不存在任何紧密的联系; 但斯威夫特的职业背景又注定该作品一定会受到基督教的影响。霍华德厄斯金希尔认为他(格列佛) 不是一个世俗的人, 而是一个地位卑微, 做事又欠缺考虑的基督徒。在第三部分的结尾处, 他确认了自己的正式宗教信仰, 并以其为根据品评自己和他人;
[ 10] 迈克尔麦奇恩则认为斯威夫特没有提及原罪说是因为宗教观念已彻底地渗透进他的社会观中
[ 11] , 两个人的观点不约而同地表明格列佛游记中的确存在基督教的因素。结合基督教的教义来看,格列佛游记基本依据了摩西十戒来谴责人类的不道德行为, 告诫人们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人的房屋; 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 并他一切所有的
[ 12] 。虽然由于时代和地域的不同,道德教育的侧重存在一定的变化; 但其本质却亘古不变, 德育始终是各个国家和社会中推广教育的重要内容。格列佛游记中的人类道德风貌已是丑陋至极, 与教育家和道学家倡导的目标相距甚远, 甚至背道而驰。这样的情形是对人类道德教育成果的莫大讽刺, 又是对道德教育能够消除人类天生劣根性的怀疑, 也是对西方道德教育的一种否定。
参考文献: 代写EI论文
[ 1] Pa t Rogers, Gu lliver s Glasses in A lbert J. R iv ero ed. , Gu lliver s Trave ls, New Yo rk: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02: 320.
[ 2] [ 3] [ 7] [ 9] 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M ]. 张建, 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233, 38,206, 102.
[ 4] [ 5] [ 6] 洛克. 教育漫话[M ]. 傅任敢,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1, 96, 42.
[ 8] [ 10] H ow ard E rsk ine- H il,l Jonathon Sw ift: Gulliver s Trave ls, 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77, 87.
[ 11] M ichae lM cK eon, V irtue and T ruth in Gulliver s T rave ls, in A lbe rt J. Rivero ed. , Gu llive r s Travels, New York: W. W.No rton & Com pany, Inc. , 2002. 331.
[ 12] TheH o ly B ib le. ( 2003), Peabody, M ass. : H endr ickson Pub lisher,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