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8日,丝宝捐赠的第24所学校——红安县高桥镇丝宝中心小学挂牌。当天的核心主题,是丝宝志愿者每人牵手一名学生,共画一幅画。现场,一个孩子把苹果画成了灿烂的金黄色,这让志愿者施学工很是震撼,“那是孩子对未来的憧憬,是幸福的颜色。”
“所以,我们的口号首先是:我奉献,我快乐,我成长。而不是一上场就——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丝宝志愿者熊克兰总结。
志愿者团队刚组建的时候,丝宝董事长梁亮胜曾经担心:凭着自己在公司的影响力,员工会不会应景式地参加进来,以表示对老板文化的追随和认同?如果是这样,丝宝志愿者就和社会上众多的暴力式慈善并无二致。丝宝志愿者团队要做的不仅是物质的资助,还应有对受助者的心灵拂照,还应有对志愿者个体价值体现需求的回应。
丝宝志愿者的首次“亮剑”,是在2007年8月23日。由12名丝宝志愿者代表组成的爱心小组代表,这天奔赴恩施,亲手将志愿者捐助的助学金、学习和生活用品送到了168名高中生手中。
“这些孩子真的太艰苦了,能帮助他们,就是我们的快乐。”回到武汉,许多志愿者不禁感慨。而一场思想讨论风暴,却由此掀起——我们的快乐,难道仅仅是因为有能力帮助到他们吗?这些乡下的孩子,鲜见世面,不善言辞,不知道什么是麦当劳,不知道什么是高尔夫,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相对于城里的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他们是不是很幸福?
“帮助,不是有对无的施舍,而是无与有的共享;温暖,不是热对冷的驱赶,而是冷与热的拥抱。”丝宝志愿者的共识,就这样在来自实践的触摸中,进一步明确。考虑到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与受助学生面对面,集团便设置了专门信箱,鼓励志愿者每月与受助对象写信,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从心灵上去呵护和帮助他们成长。这一古老的交流方式,看似平常,却从思想深处点燃了志愿者的激情。
董事长梁亮胜参悟出一条道理,只有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慈善也是,只有从受助者的角度出发,慈善才能真正回归正位。而从施者的角度去悲悯、施舍和救济并非是直叩慈善本质的。所以,丝宝志愿者自成立的那天起,有几个原则就非常明确。一是自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捐物;你可以一个人单独资助几个孩子,也可以几个人联手资助一个孩子。二是用心。帮助他人不能仅是钱,必须要用心,要有从物质到精神的更广内涵。三是平等。不管是集团领导,还是普通员工,不管是资助者,还是受助对象,大家集结在志愿者这个平台上,一律对等交流,共同成长。
丝宝集团志愿者组织始终不忘这样的思考:爱心,如何是爱心需求者的真正需求?奉献,如何让奉献者获得持续增长的动力?这种对志愿者和受助者心理维度的双重回溯,为志愿者组织提供了可作为的价值空间,也正是这样的价值创造,让丝宝志愿者组织呈现出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