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最初认识核雕是从中学课文中明人魏学洢写的《核舟记》开始的,文中生动描述了明代雕刻核舟的艺术高手王叔远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其中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等语句,是对核雕技艺的赞叹。王叔远雕刻的那枚核舟深深地印在每一位读过此篇文章人的脑海中,都梦想着有一天能够亲眼目睹此等绝世佳作。
如果说《核舟记》让我们了解明代核雕艺人精湛的雕刻技艺,那么让现代人重新看到核舟和更多融入现代元素的精品核雕的,却是现在名气响当当的苏州舟山雕刻了。舟山村几代艺人对核雕技艺的默默耕耘、坚持不懈,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和传承,使今天的人们能够重睹这雕工精美绝伦,出神入化的民间微雕工艺。
舟山人靠祖辈传承下的这门技艺,过上了富足安康的生活。舟山核雕有今天欣欣向荣的景象,那应该归功于清末民初的舟山核雕高人殷根福,是他开创了舟山核雕的新篇章。从此薪火相传,孕育了几代核雕艺人,也富足了一方水土,由此舟山村也声名鹊起,名扬四方。
舟山地处“太湖之北,穹窿之南”,村中的一座小山像一艘船的形状,而且又是吴王阖闾造船之地,故而得此名舟山。舟山人个个心灵手巧,多才多艺,村中密集了众多手工艺种类。分别有木雕、核雕、砖雕、刺绣、绘画、泥瓦木工等,样样俱全,其中不乏有行中能手。很多有名的香山帮匠人当中就有不少是舟山人。涉及舟山人技艺的建筑遍布于世界各地,国内较有名的如南京国画院,南京总统府、常州文笔塔、东山雕花楼、深圳锦绣中华等;国外如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锦绣中华、加拿大的明轩等,这些都是由舟山人参与设计及建造的。虽然舟山人很早就走出家乡,参加许多知名项目的建设,但是舟山村真正声名远播,到如今每天来访的游客、商人络绎不绝,靠的却是舟山核雕这张名片,一颗小小的橄榄核,雕出了一个大世界,让外面的人从此了解了这个远离城市喧闹的小山村—舟山核雕村。
舟山核雕至今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历程,最先是村中前辈殷根福将核雕手艺带进村,继而培养了须吟笙、钟年福等多名高徒,将这门核雕技艺在村中传授覆盖全村,逐步在村中形成了殷派、须派两大门派,继而代代相传。舟山核雕从原来的佛像、罗汉等为主的题材向多方面拓展,形式上也有突破,让更多的现代人接受及钟爱。有戴在脖子上的项链、手腕上的手链、手机上的挂件,甚至还有时尚人士佩戴的耳坠等。橄榄核的延伸产品也在不断开发,有牙签筒、橄榄核片镶嵌的茶叶罐等。现在的舟山人已把核雕做成了苏州的一张名片、一个文化品牌、一块金字招牌,目前舟山核雕已经占据了全国核雕销售的半壁江山。舟山核雕业的兴旺,带动了相关产业,全村已经形成了核雕产业链。村中有专门从事核雕销售的经纪人,他们在上海、北京等地开设门店,把舟山核雕推向全国;有从事原料采购的,每年他们远赴广东、广西采购优质的橄榄核原料;连雕刻用的刀具也有专业的制作人员。他们各尽所能,共同努力把舟山核雕雕出了一个精彩世界,相信舟山的先辈们也会倍感欣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我们的前辈印证了这句话,为我们传授了这门技艺,所以我们要永远铭记,今天的成绩、今日的辉煌是凝聚了前辈们心血的;没有前辈的铺垫开拓和几代艺人默默地坚守和传承,是不可能有今天的繁荣景象,更应该不忘饮水思源的古训,好好珍惜和呵护这份产业
2011年,核雕界似乎有了些异样的声音,什么代工、机雕、电脑雕刻等,在人们口中相传,充斥着市场,让许多几代从事核雕手艺的舟山人忧心忡忡。 打造一块金字招牌、成就一个文化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个文化品牌得到认可,定然有其艺术精华及精髓所在,一点点积累起的人脉和知名度是今天所有从业人员应小心呵护的,如何让这个产业走上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务之急,也任重而道远。不要为了眼前利益,砸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块牌子。 也许出现的异样,只是舟山核雕在新时代前进道路上的一些小插曲,相信睿智的舟山人一定会从新认识,改掉浮躁,调整心态,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不仅使传统优秀技艺得以传承,而且将会不断发扬光大,显示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大的生命力,心外的世界如何改变是无法控制的,但只要肯定自我的心,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愿舟山核雕这颗艺术奇葩在吴中大地上越开越灿烂。